在广式"油器三宝"之一:牛脷酥

      浏览:
似饼唔係饼
个名好好听
叫酥唔止酥
最冧生意佬
这是我自创的一则广州话谜语。冧字广州话读lem第一声。你能猜到它是广州哪种传统小食吗?恭喜你,答对了!谜底就是"牛脷酥",它是广式"油器三宝"之一,另外两宝是油炸鬼(又名"炸面""炸两")、咸煎饼(又名"咸毡饼""油香饼")。
从形状方面来看,牛脷酥是油炸鬼与咸煎饼的混合体,所以有人干脆称之为"小油条"。它酷似牛舌头,广州人忌言"舌"(广州话"舌"与"蚀"同音,不吉)而改称"脷",因此得名"牛脷酥"。对于欲在牛市中"刀仔锯大树"的广大股民来说,"牛脷酥"真可谓是寓意极佳的吉祥物!
在广式"油器三宝"中,牛脷酥的做法最复杂:
先将面团搋好(广州话"搋"与"猜"同音,此为正字而非读co4的"搓"字),放置半小时再搋叠一次,然后把面团压成长条,包住白糖馅,再放置半小时,最后把长条压扁切条,放入油镬内反复炸至金黄,这样酥脆可口、香气扑鼻的牛脷酥就可以出炉了。
也有人说制作牛脷酥和咸煎饼用的是相同的甜面团,咸煎饼是用搋牛脷酥面团时剩余的"边角料"做成的,如此看来,这两种油器应属"萁豆关系"吧。
虽说牛脷酥的形状是油炸鬼与咸煎饼的混合体,但三者口味却截然不同:油炸鬼是咸味,制作咸煎饼和牛脷酥的甜面团都加入了甜中带咸的南乳;咸煎饼外表松软、中间酥脆,牛脷酥则是外酥内软并带有烟韧感,耐人咀嚼和回味。
你知道昔日广州人吃牛脷酥时搭配什么吗?当然不会如"红酒送芝士"那般浪漫了,而是简单至极、以解油腻的一碗白粥!而我嫌白粥太寡味,总会往粥里放点盐,彼时看着盐花"跳入"粥里,再看看牛脷酥中心同为雪白色的糖霜,一咸一甜高度和谐,真是未食先醉,食后齿颊留香⋯⋯
最佳搭配——白粥
以前广州市内各大茶楼都有售卖牛脷酥,我小时候则在西关食过或买过,如珠玑路28号的"多如楼"、多宝路88号的"新联小食店"、十八甫路88/90号的"永群饮食店"以及清平路、梯云东路几家小食店。
当年牛脷酥是三宝中最贵的,要卖8分钱一个,而油炸鬼只需2分钱/条、咸煎饼只需5分钱/个,可惜如今在广州已难觅这一寓意吉祥、可口怡人的"神器"了。
"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 "我对牛脷酥念念不忘,与"利"无关,只因"为食"!
(图片来自网络)

参考资料

热门标签

更多 >